【過年風俗系列】年廿四- 謝灶

傳統上,準備過年的第一個節目,由謝灶開始。

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是民間謝灶的日子,這只是現代一般的認知。古時廣府人有「官三、民四、蜑家五」的規定,亦有一說是「官三民四客家五麻瘋六」的,即是說官宦人家廿三日祭灶,民家(本地人士)一般則於廿四日,水上人家/客家人年廿五(另一說法是妓戶也是遲一天的),而患麻瘋病的人於廿六日才謝灶。

謝灶的風俗源起自周代,《禮記》說:「灶,老婦之祭也。」廚房(灶)作為照顧一家飲食的地方,當然得到古人的重視。管理廚房的神明,名為「九天東廚命灶王府君」,簡稱「灶君」。除了長駐廚房負責安全之外,更擔當監察之神,每逢歲晚便返天庭,向玉皇大帝相告一家人的善惡。

灶君長什麼樣子呢?《莊子》記載「灶有髻」,而西晉學者司馬彪時,更特別解釋灶神「狀如美女,着赤衣」,放在古代是俊男一名,只因職責(監視人類?)所在,漸漸被人又敬又怕,成為民眾拼命討好(和賄賂)的對象。

謝灶的「謝」字,是很有講究的,對於「謝灶」的個行為,不說「拜」、「祭」或者「還神」,是「灶君」獨有的。除了是感謝灶君一年的保守之外,亦有先行謝過他向玉皇大帝美言的意思(既然先謝過,灶君也不好意思說得太壞吧?)對於一個長年駐守家中的神明,這個「謝」字顯得尊敬之餘,又不會太見外﹐可見「灶君」與民間關係之密切。

廣府人謝灶用湯圓、麥芽糖、片糖、甘蔗、冰糖、糖橘、漬梅等甜食,任選四樣稱為「四甜」,是為了讓灶君吃食後,向玉帝講多說好話。傳統上亦會用上紙馬及金銀衣紙一份,給灶君代步之用及參見玉皇大帝時穿著。由於凡間人丁眾多,為免灶君彙報時會講漏或者講錯,有人會為他準備一份貓紙範文,稱作《灶君疏》,內容自然是好話說盡,隱惡揚善。

民間傳說,謂灶君老爺一年只洗一次澡,即在謝灶之日洗乾淨才去見玉皇大帝。少婦少女入廚謝灶怕灶君害羞,因此便只由老婦入廚主祭,亦有些地方只能男子主持。在謝灶完成、燒過神錢紙馬之後,由童男將馬豆連清水及青草洒向屋瓦(象徵餵灶君的馬),算是將灶神送走後,少婦少女才可以重新進入廚房。

一般謝灶的習俗如上,每個地方可能會稍有不同,不過最重要的,都是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感謝神明一年以來的照顧。

參考資料:

王亭之:《謝灶風俗憶談》
歲晚談謝灶
《風水習俗之謝灶儀式》
麥玲玲:《禮俗文化開運大全》
方海閱 :: 神仙功能:: 灶君 :: 灶君
《謝灶》
今日謝灶 原來灶君係一枚靚仔

【廿四節氣-小寒】出街幾步凍冰冰,上車站站焗熱痱

最近報紙都告訴大家,小寒之後的那幾日,氣溫將急劇下降,呼籲大家記得添衣云云。
不過,作為在香港居住的小編,反而想提醒大家,記得保暖的同時,如果你出街需要坐地鐵巴士的話,上車後記得除掉大褸。即使人太擠除不下來,都要解開拉錬鈕扣,要不然小寒時節才中暑就鬧笑話了。

Continue reading

農曆=陰曆?--細說曆法--【史學生筆記】

農曆=陰曆?

冬至是計農曆嗎?
廿四節氣這些中國傳統智慧一定是以農曆計算吧?
農曆=陰曆?

其實全世界的曆法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雖然世界各地的人類自古以來都分別制定不同的曆法去計算時日,但總結至今都是圍繞這三個不同的方法去制定的。

陽曆,即是太陽曆,顧名思義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週期來編制的曆法,據說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是由埃及人發明的。

陰曆,古稱太陰曆,又或者月亮曆,是根據月亮運行的週期(月相)來編制的曆法,目前純粹的陰曆有伊斯蘭曆。

而陰陽曆,則是結合日月運行週期而編訂的曆法。其實大部份被稱為「陰曆」的日曆都是陰陽曆,包括中國、日本、朝鮮等日曆。

我們日常講的農曆/舊曆(中國傳統農曆),是陰陽曆的一種,以太陽週期為一年、月亮的朔望月為一月,然後加入閏月來平衡兩者之間的差距。所以,將農曆翻譯為 Lunar Calendar (甚至稱為陰曆)其實是蠻容易引起誤會的,因為陰曆的英文也是 Lunar Calendar (意思為月亮的日曆)。

至於我們現在用的西曆/新曆,又稱格里曆,則完全是太陽曆,一年365又4份之1日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所以每四年又會有一個閏年(在2月底多加一天),去維持日曆和太陽週期的一致。至於每個月的日子,就與月亮週期沒有關係了,要知道月圓月缺,必須要翻查農曆才知道。

古人將冬至到明年冬至的日子,分割為24段,稱為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這些節氣與天氣的轉變有莫大關係,以往主要作為農耕用途,是以太陽運行角度(每15°為一節氣)去計算的,所以農曆和西曆中都可以計算得到。

傳統農曆還會計算閏月、干支等,且待下回再談。

冬大過年?——奇仔的疑惑--【白田邨奇仔話當年】

從小開始,每一年聖誕前一定要跟祖父吃一餐飯,每次一餐至少有兩桌,就算後來兒孫長大,各有各忙,連做節都很少現身,唯有做冬跟團年這兩餐飯一定齊人,連因為信教而很少出席做節活動的叔叔一家都會現身。

少不更事,見到堂兄弟姊妹們熱熱鬧鬧,自然開心,之後幾天就會放寒假,看燈飾加上聖誕大餐,緊接就是除夕新年,當時覺得12月其至比放暑假更好玩,而冬至那一餐就是歡樂時光的開始。

但何解做冬學校沒有假期呢?要聖誕新年才有假放?明明住得偏遠的堂兄弟都全部出來玩,就如放假一樣。這個不解之謎困擾我至今。

問爸爸,爸爸說冬至大過年。

問媽媽,媽媽就解釋中國以農立國,前人種田,到了做冬時節,收割、存糧等工作都會停下來,開始休息過冬,等明年開春天才繼續種田(小學中國語文冬至的課文好像也是這樣說的)。所以,當時人就特別重視這天,一年下來就是這天開始享受辛勞成果,所以就要一家人一起吃一餐豐盛的飯,以慰勞一年以來的辛勞。

當然,接下來我會問:「為什麼學校的假期只放到1月1日?那不是應該春天才開始上學嗎?」不過,爸爸媽媽就沒有再回答我了。這個疑問一直到中學時,都未有答案,之後爸爸再把另一個問號丟給我⋯⋯⋯

話說,中學有一年接近聖誕時,我問爸爸今年是哪一天做冬食飯?爸爸隨口就答我說是21、22日,年年都是那兩天!我完全反應不過來:每年大時大節都要拿日曆出來(當時未有智能手機),將農曆新曆對一下才知道是哪天過節,每一年的日子都不一樣,為什麼爸爸隨口便就肯定那兩三日天呢?爸爸神回:年年是新曆那兩天,何解?天知道。

我⋯⋯⋯⋯⋯⋯⋯⋯⋯

後來有幸問一些前輩才知道,原來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是以新曆計算的。他們說,其實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曆是陰曆+陽曆,先為之農曆,只是由於現代人因為歷史因素及城市需要對傳統以漁農業為主而訂立嘅農歷需要減少,進而引入西曆。其實西歷亦將同樣將以陽曆計算的廿四節氣計算入內,就成為我地現在日常使用的新曆了;至於為什麼冬至要上學的問題,我想大家還是不要深究了。

冬至 -維基
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冬至

太平清醮梧桐寨--【現場特約】

梧桐寨太平清醮

今日是林村鄉梧桐寨同慶堂太平清醮的日子,我們的特約鄉民Franklin,亦是梧桐寨同慶堂的一份子,帶我們到現場參觀。

林村鄉梧桐寨是林村鄉二十六條村之一,這個太平清醮,是林村鄉太平清醮的一部份,每十年一度舉行。太平清醮期間每一天早上都會由不同的村輪流拜神,今天早上就輪到梧桐寨負責。每一條村都有自己的麒麟,由村口一路舞進村中,向神明祈求未來繼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晚上更有請專業劇團為太平清醮演出神功戲,今晚由鳴芝聲劇團演出《帝女花》,公眾人士須憑票進場觀看。醮期每天,公眾福食區會備有福食,以供公眾人士食用,相中可見今次的福食是傳統盆菜。

林村鄉自乾隆年間建成天后廟後,訂下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相沿至今歷二百八十三年。醮期是鄉民難得聚首一堂的機會,國外國內的成員都盡可能返鄉幫忙和參與,經費由各村按登記向各戶人口收取,多年以來都順利舉行。據Franklin說,建醮期間大家都希望回鄉幫忙,他即使有工作亦會選擇拒絕。

太平清醮每次都歷時五日六夜,由大量人手籌辦和處理。十年一度的機會正好讓平日各散東西闖蕩四海的鄉民團聚在一起,朝著同一個目標去衷力合作,增加大家對鄉村的歸屬感和使命感,是維繫鄉土感情和認同意識的重要部份。

特別鳴謝:梧桐寨鄉民+攝影師Franklin Koo